市中:以法治之力守护公平正义
自“八五”普法实施以来,市中区检察院在区委和市院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市委宣传部、市司法局《关于在全市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和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在全市开展第八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要求,结合检察工作实际,积极落实各项普法举措,以全方位、多层次、多维度的方式,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有力推动市中法治建设,提升群众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意识。
01 加强领导,夯实工作责任
区检察院党组坚持把落实普法责任制作为推进法治市中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纳入检察工作总体布局,专门成立了以检察长任组长,分管副检察长为副组长,各部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普法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密切配合、上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同时,结合上级部署,研究制定本院《“八五”普法规划》,明确普法任务内容和工作要求。院党组定期召开会议,分析情况,研究部署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做到有规划、有安排、有实施、有总结,确保普法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
02 加强学习,提升普法能力
为提高“八五”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把加强干警学法用法能力建设作为首要着力点,将学法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及干警目标考核管理,与检察业务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通过丰富学习内容,将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党的二十大以来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重大决策部署以及《宪法》《民法典》《监察法》《刑法》等法律法规纳入党组中心组学习计划、干警学习计划。党组带头学法,采取自学和集中学习相结合,利用案例讨论、专题讲座、岗位练兵竞赛、观摩庭审、在线学法、宪法宣誓等形式,引领带动全体干警重点学习普法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增强检察队伍的法治思维,使广大干警牢固树立了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的法治理念,提高了干警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03 丰富普法形式,注重普法效果
为了增强“八五”普法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在普法工作中,立足检察职能基础上,更加注重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努力创新创优方式方法,不断增强“八五”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坚持“办案即普法”理念,将普法贯穿于检察办案各环节,尤其是刑事检察案件办理全流程。将普法贯穿检察办案的各个环节,尤其在刑事检察环节,对600余起不捕不诉案件随案开展公开释法说理,通过案件审查、证据认定、法律适用等环节的细致解读,让当事人及家属理解司法裁判依据。坚持说服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认真听取当事人意见,解答其疑问,耐心做好法律宣传、政策解释、思想疏导等工作,通过劝解、调解、和解等手段,促使双方达成和解或谅解。
二是检力下沉,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把提高群众法治意识作为普法工作重点,积极组织检察干警开展送法“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进行宪法、民法典、公益诉讼、扫黑除恶等集中普法宣传活动。近5年来,先后深入村(居)、企业、市集等场所,通过法治讲座、法律咨询等形式开展法治宣传,对村(居)干部、农村老年人、妇女等特殊群体讲解法律监督、司法救助等政策,受众5000余人次,不断扩大《民法典》等法律知识的覆盖面。
三是聚焦未成年人保护,构建“全链条”普法体系。线上线下联动传播:线下通过法治讲座、案例分析等形式开展普法宣传100 余场,讲解未成年人保护、预防校园欺凌等知识,实现检察干警担任法治副校长覆盖辖区内78 所中小学,线上则依托“太平在线”平台发布普法视频 7 期,涵盖案例解读、法律常识等内容。
沉浸式体验增强实效:取材真实案例举办以校园欺凌为题材的“模拟法庭” 活动,通过学生扮演法官、检察官、被告人等角色,沉浸式感受司法流程,并将案例视频纳入全区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相关经验做法被最高检、“新华社”等媒体转发,累计覆盖师生超万人次。
融合帮教与普法:针对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缺位、监护职责缺失等问题,开展家庭教育指导50余场,制发督促监护令200余份,在帮教中融入法律知识教育,引导监护人履行法定职责,帮助涉罪未成年人、困境儿童增强法治观念。
四是设立服务民营企业联络室,护航民营经济发展。通过设立服务民营企业联络室,定期开展“检察官送法进企业”活动,建立信息互通、案例通报、法制宣传、法律咨询等常态化工作机制,推动检察机关主动高效服务,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近年来,先后多次走进山东兴安彩印有限公司等企业,对35家民营企业“建档立卡”,开通法律服务绿色通道,量身定制“法治菜单”,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碰到的项目准入审批、征地拆迁、合同纠纷等涉法涉诉问题50余项,赢得了企业负责人和员工们的一致好评,将普法融入“检察护企”实践。
五是充分发挥党建桥梁纽带作用,加强村(居)“两委”成员的法治教育。注重加强对村(居)“两委”成员的普法教育,定期组织优秀检察官深入永安镇刘屯村、齐村镇朱子埠村、永安镇西山阴村等联合共建支部开展融党性教育、法治宣传、村级监督、扫黑除恶等内容的“两委”班子专题培训,有力地提升了村级“两委”班子法治水平和基层治理能力,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和谐发展。面向普通群众,利用节假日在社区、广场等场所发放宣传资料、提供法律咨询,普及《刑法》、《民法典》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引导依法办事、依法维权。
六是聚焦重点领域,打造“专项+精准”普法模式。在防范非法集资领域,分别于2021年6月15日在东湖公园、2024年12月及2025年6月在市中区吾悦广场开展主题活动,7名工作人员通过宣传资料发放、现场咨询等方式,向300余名群众讲解非法集资的手段(如虚假理财、高额返利)、危害及法律后果,引导树立理性投资理念。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每年4月26日知识产权日前后,在枣庄贵诚集团购物中心广场(2021年)、市中区大润发(2024年)、红星美凯龙(2025年)开展宣传,每次检察干警向群众普及《商标法》、《专利法》等专业知识;2024年4月27日在市中区人民法院举办知识产权观摩庭,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代表、市场监管部门人员等20余人参加,通过真实案件庭审展现司法保护实践,强化相关主体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1个案件被最高检评为知识产权保护典型案例,1篇相关经验做法被省委办公厅转发。
七是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专题法治宣传活动, 积极促进群众学法用法。每年“国家宪法日”前后开展 “宪法宣传周”活动,4次通过街头宣传、法律咨询普及宪法知识,提升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认知。充分利用“3.8”妇女节、“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6.1”儿童节、“6.26”国际禁毒日、“12.4”全国法治宣传日等各种纪念日、法律法规颁布实施日等时机加大普法宣传力度,结合检察业务工作实际,积极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突出有关社会保障、征地拆迁、土地经营权流转、食品药品安全、交通安全以及对妇女、儿童、老年人等特定群体和社会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组织民法典宣传5场次,在公园、集市等人员密集场所设置宣传点,通过案例展板、互动问答等形式吸引群众参与,现场解答咨询100余次;通过摆摊设点、发放宣传册等途径,增强公民的权利保护意识。
八是运用新媒体技术,创新形式开展普法。主动适应新形势下“互联网+法治宣传”需求,着力加强新媒体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先后开设了官方微信、微博、今日头条客户端,入驻抖音平台,全面实现了“两微一端”全覆盖。同时,还与区电视台联合开办了《市中检察》法制栏目,通过以案释法、普法微视频、法制专题片等形式广泛宣传与检察机关履职尽责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收到较好的普法效果。
九是围绕中心,开展普法宣传。围绕区委中心工作,服从并服务于全区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是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借鉴“枫桥经验”坚持将普法宣传教育工作与处理涉检信访,多元化解矛盾纠纷相结合,切实提升了群众对检察工作的满意度,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八五”普法期间,累计召开200余场次公开听证会,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参与评议,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促认同。筛选3个典型案例被省市检察院评为典型案例并公开报道,3个办案故事被市院评为二等奖,1个检察办案故事被省院评为“优秀检察办案故事”,50余篇办案信息通过省市院“两微一端”传播,形成“办理一案、教育一片”的辐射效应。聚焦民生领域,在环境污染、医保诈骗等案件办理中强化普法,如办理全国首例重型柴油货车安装作弊功能“尿素调解器”污染环境案时,通过案件解读、办案指引发布,向社会普及生态环境保护法律知识;在“刷单诈骗”“算命诈骗”等案件中,为被害人追赃挽损200余万元,同步讲解防范诈骗法律知识,实现“司法救济+法治教育”双重效果。